新闻动态

汉服推广的初心:必也正名乎?

seo靠我 2024-02-22 10:18:43

【千里之行的第一步,就是为汉服“纠正名分”】

前不久,一位朋友在微信里晒出了她的几张照片。照片里的她身穿汉服,正在街旁向往来的行人推广汉服文化。

看到照片的我感觉很欣喜。要知道,我从小就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十分热衷,也自诩是汉服文化的一名“倡议者”。我在微信通讯录里找到她,给她发去消息。

我同她讲说,你们的活动,我觉得很有意义!她回复我说,谢谢,只不过认识汉服的人还是不多,今天在街上又被当作是日本人啦,还有人问我们是不是从韩国来的。

我不禁莞尔——相比起和服或是韩服,知道汉服的人相对要少。在不少国人的认识里,汉族的传统服饰理应是旗袍和马褂。

我鼓励她说,好多人都不知道汉服,不过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做宣传,我很支持你们的,只要你们坚持做下去,肯定会有成果!

事实果然如此。不久后的一天,她发来一条消息说,她们的“雅衿汉服社”成立了!

说句老实话,我在之前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是一个汉服推广运动的“倡议者”,实在是感到有些惭愧。因为我不光没有亲身穿过汉服,对于汉服的具体形制更是知之甚少。但是我想,这并不妨碍我在这里谈一谈我自己对汉服文化的一些浅陋看法:

我认为,汉服文化的推广,重点不在于让每个人都去穿汉服,而在于推广“汉服”这一概念,普及“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服饰”这一事实。

(清政府执政初期推行的剃发易服政策)

(绣春刀剧照。赵靖忠(聂远饰)将头发剃去,叛明投敌)

在满清政府实行“剃发易服”之后,汉服文化经历了接近300年的断层。1911年武昌起义后中国推翻了帝制,但由于国内各势力之间的持续内斗,和来自帝国主义国家的外部压迫,中国的局势一直处在动荡之中,国家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直到新中国成立,大陆全境解放,国家建设才开始走入正轨。但是国内很快又发生了一系列的政治运动。我们被历史的大潮裹挟,一刻不停地向前,这使得人们很难有片刻时间停下来,静下心去做一些“整理国故”的工作。

改革开放翻开了新的篇章,今天,我们拥有很好的环境,国内环境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仓廪实而知礼节”,于是像“雅衿汉服社”这样的汉服社团就产生了。

我之前鼓励我的朋友说:我们一定要坚持做好宣传!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舆论的力量是很大的。小时候我们都看过不少的清宫戏,你有你的皇阿玛,我有我的福尔康。戏是清宫戏,那么戏里的人穿的服装自然是旗装,而不是汉服。所以,如果现在的小朋友们偶尔离开喜羊羊和光头强,看到了清宫戏,他们会不会认为,中国的princess,自古以来就是像戏里演的那样,被人称作“格格”,戴着“旗头”,上面有花作为装饰,脚底下踩着“花盆底”的高跟鞋,一口一个阿玛额娘?他们会不会觉得,中国的prince就是叫作“阿哥”的,然后统一留着半边有半边没有的发型?这很容易在民众之中造成一种混淆。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我无意冒犯,我只是觉得,也许我们的教育,以及我们的宣传,在这一方面做得还不够。)

(历史进程中的个人。钱谦益的委曲求全,与柳如是的矛盾及无奈)

我们汉民族同样需要民族归属感,然而“形既幻灭,神亦何存?”,我想,像归属感这种形而上学的东西,是需要一些实物作为载体的,就像清明果之于清明节,粽子之于端午节,皎月之于中秋节,人们在元宵节挂花灯,猜灯谜一样,我们民族的服饰传统,也需要一个这样的载体,需要被重新地“捡起来”,而且我们一定要尽量地去弄清楚她本来的面目。这样的话,我们不必要一定去穿汉服,同样可以建立起民族的归属感。

我们都读过孔子“必也正名乎?”的故事:子路问孔子说:“如果卫国的君主等待您去执政,您首先要做的是什么?”孔子回答他说:“一定是纠正名分呀!名不顺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中国人讲求“师出有名”,原因也在于此。所以,汉服文化的普及在我看来,关键不在于让人人都把汉服去买来穿穿看,而是在于“汉服”这一概念的普及,以及让这一概念被人们所正确地认识。

以上就是我对汉服文化推广的一点想法。可能有的人会觉得我是在谈论一个早已经“死掉”的东西,但是我还是要说,我们作为汉民族的一员,应该开始学会关心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这其中就包括传统服饰文化。而千里之行的第一步,就是为汉服“纠正名分”。

(图片来源网络。部分图片来自堆糖网,服装来自清辉阁、司南阁、复原小组)

“SEO靠我”的新闻页面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自媒体人、第三方机构发布或转载。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 我们联系删除或处理,客服邮箱:html5sh@163.com,稿件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 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1703476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