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十年江海寄浮沉:短视频的兴盛、治理与寻真

seo靠我 2023-09-27 23:03:05

当互联网滑入春寒料峭的夜晚,短视频如极光劈开夜色,绚丽如常。

2023年3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在行业增长总体见顶的背景下,短视频依然是显著亮点。翻越第一个10年后,短视频的用户规模首次突破10亿大关,用户使用率高达94.8%。这意味着在全民短视频时代,谁在上网和谁在看短视频这两个问题,将会有同一个答案。那么,以秒计的短视频为何能吸引亿万流量涌入,又如何在移动应用中实现极致扩张,这条增长之路还将通向何处?以“流量密码”变迁为焦点,我们串起短视频的崛起记忆。

它起飞时万物生长

2014年,一场风靡全球的“冰桶挑战”浇凉了夏天。这场因对抗罕见病而起的慈善活动,意外推动了营销与娱乐潮流,“视频曝光”让短视频成为最大赢家。对于行业来说,这次亮相是厚积薄发的产物,短视频借以起飞的两项优势初露峥嵘:可复制的新奇,以及连接着被观看感的参与。短视频的“创世纪”,迎来第一缕曙光。

没有人会低估短视频的潜力,各方早已安暗中布局。自2011年快手上线开始,腾讯、新浪微博等一批重磅玩家纷纷进场试水。彼时,以视频剪辑为核心的工具性是短视频应用的核心属性,算法和社交等产品基因仍在酝酿之中。在这段短视频发展的“史前史”中,有些平台以明星日常牵引粉丝入驻,有些平台着力实现私人生活的公共化展示,也有些平台连携社交应用,试图将自己插入网民的关系链中。这些探索有些中途折戟,也有一些挺过了大浪淘沙,为日后人们津津乐道的“流量密码”准备着孵化环境。

短视频得以攻城略地,看似是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伴生产物,但从根本上来说却是在回应着越来越饱满、却也越来越割裂的日常生活,是从现实踱向想象的短暂休憩。对于视频行业,2016年有两起事件值得书写:抖音上线及papi酱的成名。前者以沉浸式界面设计和分发算法为用户卷起世界的色彩,后者则成为视频网红出圈井喷的前奏。而2017年头部平台日活用户数破亿,更成为下一个互联网奇迹的宣言:王者将至,位不虚悬。

如同所有新生事物一样,短视频行业进入起飞期后,掘金热情与不羁创意并排驰骋。业界层面,各大互联网巨头纷纷入局,上百家短视频平台捉对拼杀,作品层面也充斥着翻唱增粉百万、热舞播放过亿的神话。部分短视频创作者发现,才艺展示不是蹿红的唯一、甚至最好途径,暴饮暴食、恶搞炫富、擦边“开车”等“顽瘴痼疾”催生了陡然上升的监管压力。网红榜成了“病危通知书”,不乏有红人因戏唱国歌、丑闻曝光被迅速封禁。

在网红从爆红到“爆雷”的生死疲劳中,曾欢呼算法时代到来的人们渐渐感到,技术决定论的神话正在逐步褪色。分发算法以无与伦比的效率计算着用户“需要什么”,却无力回答“应该需要什么”。更有甚者,它通过消解后一个问题建构着一种只需质问、无需自问的安逸,并由此成为“信息茧房”的完美范例——在算法推荐的无形封锁下,所看越多,所知越少,注目日盛,识见日稀。在装满“流量密码”的餐盘上,进食与饥饿是一对孪生兄弟。要解决这些问题只需向一处寻:自治曾是短视频的帝王伦理,而现在它迫切需要价值干预。

更多法治,更少伤害

如果要为短视频进入法治阶段寻找标识性事件,“云南虫谷案”无疑是有力候选者。2022年网剧《云南虫谷》上线后,该剧剪辑片段在某短视频平台上大量流传。陕西省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定平台构成帮助侵权,并以每集200万元的标准判决赔偿经济损失3200万。有媒体指出,这一数额已达到2021年同类案件最高数额的16倍,更刷新了全国法院网络影视版权案件赔偿纪录。判决一出,业界震动,平台经营者和MCN机构再次感受到头顶合规之剑的寒意。

冰冻三尺当非一日之寒,短视频版权争议由来已久。2020年年底,12426版权监测中心发布《2020中国网络短视频版权监测报告》。监测数据显示,独家原创作者被侵权率达92.9%,平均每件原创短视频作品被搬运侵权5次。原创作者因侵权行为叫苦不迭,短视频二次创作也成为长短视频平台“口水仗”的主阵地。

视频搬运话题持续高热,与新冠疫情背景下用户总时长增长、网剧迎来行业拐点密不可分,但如果将相关争议还原到短视频生态治理的视野中,或能发现别样意义。在二创问题中,受侵害对象与其说是著作权本身,毋宁说是行权后的经济利益。“云南虫谷案”判决书就明确指出,二创作品使观众观看原作品的兴趣大减,对原创作品“呈现出竞争替代的‘零和博弈’效果”。套用简单的经济学常识来看,违规创作的二创作品将大部分版权成本(另一侧面是市场价值)交由原创作品承担,具有显著的负外部性。这也是所有流量密码不曾缺席的特征:它们有的向社会转嫁了道德成本,有的向监管者转嫁了治理成本,有的向观众转嫁了疗愈成本。流量密码的一则谜底,是所得与代价的割裂、获益与受损的分离。

如何将这些散失的成本计入创作者的资产负债表,正是短视频生态治理的核心问题之一。2017年以来,监管部门持续通过专项整治、约谈企业主要负责人等方式落实管理责任,部分短视频平台和违规账号受到关停、封禁处理。2019年初,两部新规《网络短视频平台平台管理规范》《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接连发布,业界直呼迎来“最强监管”。一次次“清朗”专项活动在整治重心的更新中,将“色、丑、怪、假、俗、赌”驱离公众视野。网络生态向善转变也许无法通过数据简单展现,但身在局中者却最先感到水温的变化。有MCN机构从业人员曾以“危险”形容其对平台生态的体验:“以前把事情闹大意味着流量,现在闹大却等同于不可控”。这一感受委婉地表明,权利人维权携手第三方监管扭转了肆意逐利的平台氛围,初步实现了外部性成本的内在化。微博截一截,热搜刷一刷,30秒视频带来百万点赞的财富等式,已是明日黄花。

真实之镜

“你这背景太假了!你再说!假么?”当抖音网红“背景太假哥”转身向背景中跑去,围绕视频背景到底是真实场景还是技术合成的问题,捧红了一位主播,逗乐了一批网民。诚然,“在虚构的故事当中寻求真实感的人脑袋一定有问题”。但被短视频层层包裹的生活,有时让我们分不清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拟。

“眼见”与“为实”间的关联,是视频时代最难解的猜想。正如没人能预料到2023年五一假期,由视频爆料的“丑闻”力压游客量增长,成为杭州最出圈的消息。彼时,一则据称系“游客拍摄”的短视频,在网民转发中复制着愤慨与震惊。视频里,“游客”不慎将手机掉入西湖,一名衣服上写有“应急救援”字样的男子则借捞手机坐地起价:“成功捞上来收你1500,不成功700块钱”。当热门景点、常见意外、漫天要价叠加“官方背景”,齐备的要素毫不意外地引发传播“核爆”。相关事件被多家媒体编辑转发,仅在微博平台阅读量便已过亿。据西湖景区事后查证,网传视频竟是某公司为推广有偿打捞业务,自编自导自演的商业推广。无独有偶,“捞手机”事件刚刚平息不久,一条“女子输液时被陌生男子拔针扎进水桶”的视频又挑动着舆论神经。经警方调查,这则视频是该女子编造摆拍。最终,这名身负过亿流量的新晋网红,被处行政拘留三日。不实短视频引发的舆情风波,裹挟着对网民情绪的拨弄与嘲讽,成为在网络秩序上空酝酿的无妄雷霆。

在被策划的“真实”之外,短视频用户早已见识过更多光怪陆离。有的主播向衣着褴褛的老人送上善款,却在拍摄完成后转身收回;“司机性侵女乘客”视频疯传,背后却是一对夫妻自导自演;子虚乌有的“婚姻法新规”轮番上台,在不断垒高点赞量的同时煽动着情感焦虑。当一些用户对离谱的内容嗤之以鼻时,总有观众对它们深信不疑。在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超2小时的今天,短视频的意义在被“拉长”:它不只是“拟态环境”,不只参与现实建构,短视频已是现实本身。人们总在寻求新鲜感,但与在激情中来反转相比,谁都会希望身边的环境更清澈、更稳定。

当前,以娱乐产品身份“出道”的短视频早已成为资讯与知识的载体,应当重新审视其价值序列。为确保内容真实性,短视频平台可从内容审查、主体资格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平台可定期抓取社交媒体、搜索引擎高热话题,经由人工审查筛选后将风险性话题的关键要素纳入对象识别范围,并在算法处理视频内容时进行标记,对于命中内容直接拦截,无法自动判定的再交人工审核。在审核标准上,对涉及热点事件且具有煽动言辞、内部爆料的短视频内容应当从严把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取得长足发展,算法可望具有更加全面的自然语言分析能力,通过提炼短视频要点、与主流、权威消息进行自动比对,实现谣言风险的源头预防。另一方面,对于知识类、尤其是法律知识类短视频,可在现有职业资格认证的基础上,对易引发误解争议的话题实行强制认证,以最大消除“博出位”压倒“拼专业”的逆淘汰现象。此举当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短视频产出的用户原创内容氛围,但这却是获得健康流量的必要牺牲。毕竟,短视频的二进制世界,映出的不该是真伪颠倒的倒影。

文/海淀法院 苏航

举报/反馈
“SEO靠我”的新闻页面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自媒体人、第三方机构发布或转载。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 我们联系删除或处理,客服邮箱:html5sh@163.com,稿件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 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1703476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