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短视频里的“真医生”竟然说假话?

seo靠我 2023-10-02 23:26:37

你是否经常在短视频平台

刷到这些“医生”

↓↓↓

图为某热门健康医疗博主的吐槽

这些视频号称

“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不会治的医生”

这究竟靠谱吗?

科普还是带货?

短视频中的“医疗科普”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严肃科普,一类是医疗消费科普

医疗消费科普的主题有养生保健、医美整形、口腔等,民营医疗机构或不具备医疗资质的机构开设的账号较偏爱这部分内容。在那些“医疗消费”账号里,很多内容经不起推敲。比如,有的项目使用的是来自海外机构的案列;有的则违反医学常识,涉嫌夸大治疗效果等,观看者若相信,很可能被误诊误治

上海某三甲医院医生马国明(化名)观察到,很多涉医账号的最终目的是推动观看者选购服务,就算是有执业资质的“真白大褂”,在介绍内时也存在“导医”“导药”倾向。

上海某社区医院工作的范红(化名)也有同感,“有些‘白大褂’看似在严肃科普医疗,但内容不可全信。”她觉得,平台上的“真医生”可分为知名医生、普通医生、推广医疗消费的医生等几类,“即便前两种医生做严肃科普,内容质量也与个人水平密切相关。有的医生所在医院不太知名,为了打造个人IP,热衷于做视频,但受制于从业经历,有些内容水分很大。”

没有医疗资质的个人或机构

可冒充通过平台认证

某MCN机构(俗称“网红孵化机构”)主播表示,在社交平台,很多具备执业资质的个人或机构进行“医学科普”,是为了将流量变现,推广产品或服务。

那么不具备执业资质的呢

对此,有MCN机构整理了“实操课程”。例如,某机构将医疗项目分门别类,并对不同平台的运营特点分析,表示有无医护执业资质的个人或机构,都能参照学习,51节课定价179元。购买后还可加入辅导群,接受“专业老师”指点。

某MCN机构的“培训课程”

机构主播直言:“如果没有认证,形象设计可向专业人士靠拢。拍视频、推广也有讲究,都可以参考我们的课程。

有业内人士表示,行业里确有不少医护人员在社交平台开设账号,运营目的不同,方式也不一样。

涉医科普内容

需要严格把关

事实上,监管部门已注意到这一情况。今年3月,国家市监局发布了《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明确禁止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等广告,该规章自今年5月1日起执行,为“假科普、真带货”的直播形式戴上紧箍

部分涉医短视频主角穿“白大褂”“手术服”推销,然后用小字表示不是医生

部分平台也注意到MCN机构对涉医账号的影响,出台了限制规范。有平台发布了《不支持医疗健康认证账号交由MCN代运营》《调整医疗健康认证账号(含机构)私信、粉丝群互动功能》等公告,限制医疗健康认证账号的向外导诊、二次带货等现象。

在上海另一家三甲医院工作的吴希(化名)表示,对普通人来说,很难分辨“真医生”说的是否靠谱,需多管齐下,进一步规范平台上的医学科普内容。

一方面,平台要承担审核责任,既要杜绝“假医生”,也要审核“真医生”介绍的内容。另一方面,对有志于短视频科普的“真医生”和正规医疗机构来说,要对科普内容负责,用心做

社长提醒

在社交平台上

哪怕是“真医生”分享的内容

也只能作为参考

求医问诊仍应前往

正规机构!

本期封面:

来源:上海网络辟谣

本期编辑:茅轶婧

往期推荐

乘公交遇此情况可拒付车费!巴厘岛命案尸检结果披露!食品解冻再冷冻细菌翻倍!

沪知名超市缺斤短两被罚!多地洪水!“男孩从购物车摔下”后续!侧躺玩手机会斜视?

“SEO靠我”的新闻页面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自媒体人、第三方机构发布或转载。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 我们联系删除或处理,客服邮箱:html5sh@163.com,稿件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 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1703476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