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节是西方传统节日。狂欢节,通常是基督教四旬斋前饮宴和狂欢的节日,原由主节一直延长到四旬节前一天,如今通常只限四旬节前几天。盛行于欧美地区。 许多国家都有一个传统的狂欢节节日,化妆舞会、彩车游行、假面具和宴会是狂欢节的几大特色,它起源于非基督徒的节日庆典,如希腊酒神节、古罗马农神节和牧神节以及凯尔特人的宗教仪式等。一般在2、3月份举行。
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有狂欢节。这个节日起源于欧洲的中世纪。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木神节、酒神节都可以说是其前身。有些地区还把它称之为谢肉节和忏悔节。该节日曾与复活节有密切关系。复活节前有一个为期40天的大斋期,即四旬斋(lent)。斋期里,人们禁止娱乐,禁食肉食,反省、忏悔以纪念复活节前3天遭难的耶稣,生活肃穆沉闷,于是在斋期开始的前3天里,人们会专门举行宴会、舞会、游行,纵情欢乐,故有"狂欢节"之说。如今已没有多少人坚守大斋期之类的清规戒律,但传统的狂欢活动却保留了下来,成为人们抒发对幸福和自由向往的重要节日。
欧洲和南美洲地区的人们都庆祝狂欢节。但各地庆祝节日的日期并不相同,一般来说大部分国家都在2月中下旬举行庆祝活动。各国的狂欢节都颇具特色,但总的来说,都是以毫无节制的纵酒饮乐著称。其中最负盛名的要数巴西狂欢节。人们普遍认为狂欢节起源于古代罗马人和希腊人迎新春的典礼。在中世纪,天主教想压制所有异教徒的思想,却未能取消狂欢节,于是就把它纳入自己的年历,即感恩节。在欧洲,尤其是葡萄牙,人们用抛举同伴和戴着面具到街上跳舞来庆贺。后来葡萄牙把传统带到了殖民地巴西。不过有人认为,巴西的狂欢节不同于传统的狂欢节,可能是来源于巴西的非洲黑人对本土文化的崇拜,还有人认为它或许是非洲和伊比利亚两种文化的混合体。最初,在圣灰(SENZAS)星期三(相当于公历2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三)之前三天里,人们戴着假面具涌上街头,相互扔臭鸡蛋、面粉和味道恶心的水。葡萄牙人本来就喜欢这种恶作剧,巴西当地的黑人奴隶也参加了进来,他们用面粉涂白了脸,从主人那里借来旧衣服、旧发套,疯疯狂狂地玩三天。许多奴隶主还给奴隶们三天自由。他们感谢主人的善举,一般不借此机会逃走。
1840年1月22日,一家意大利饭店的老板娘分发了请柬,雇了乐师,用彩带装饰了饭店,准备了五彩纸屑,一大群人到这里跳起了新大陆时兴的波尔卡舞,这种风格的舞会一直延续到1846年。那时从欧洲刚回国艺术家克拉拉德玛斯特罗(CLARA DEL MASTRO)带了一伙戏剧演员,他们在一家剧场举行了当时意大利十分游行的假面舞会。后来,人们很喜欢这种方式,纷纷在其他的剧场效仿。几年后,假面舞会越来越红火,起初还站在一边观望的富贵人家也加入了假面舞者的行列。街上的恶作剧从此销声匿迹了。1879年有一则舞会广告是这样写的:早场舞会上午11时至下午2时,交响乐队伴奏,门票每位1000雷亚尔(REIS),下午场5-9时,地点在乔治广场(GEORGEOUS SQUARE),晚场9点至次日天亮。在NINICHES俱乐部的化装晚会上,人们第一次使用了非洲的AGOGO鼓和巴西黑人爱用的金属打击乐器。后来,由当地的铁匠和采石工人搞出来的化装人物形象大获成功,这是一个打着大号非洲鼓,留着八字小胡须的假面人,他满面春风,热情、厚道,成了倍受喜爱的形象,这就是无人不知的"泽佩雷依拉大叔"(ZE PEREIRA),其实,大叔正好代表了欢快的巴西人在节日里的心情。泽佩雷依拉的歌曲迅速传遍全国,成为当年巴西狂欢节的代表歌曲。歌词大意为:"你是个好心的人,泽佩雷依拉万岁!为了今天的狂欢节,我们一醉方休,万岁!" 狂欢节最初是作为天主教的主要节日,一般在每年2月中下旬举行,历时三天,现已改为从星期六开始,六、日和下周一、二,全国共放假4天。一百多年来,巴西的狂欢节吸收了黑人的音乐和舞蹈等内容,逐步由闹剧、上层社会的豪华假面舞会,变成了全社会各阶层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生动、热闹的庆典活动。它原有的宗教气氛反而被冲淡了。它已是巴西特有的传统节日,一个民间的节日。今天的巴西人已经把一年的时间分成了"节前"和"节后"这两个时间段,这与中国的农历春节对中国人的影响有些类似。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17034767号-2